天福园小区统一拆除地锁。
美化后的天福花园面貌一新。
吉庆里社区改造后的智能车棚。
今年,朝阳区将在43个街乡建设57个全要素小区,并于日前发布《全要素小区建设导则》,从功能设施、绿化美化、安全管理等10个方面对小区建设提出要求。作为试点单位,朝外街道的吉庆里社区和天福园社区从去年便启动规划设计,对老旧小区进行有机更新。全要素小区究竟怎么建设?带来哪些变化?记者日前对其进行了探访。
困境
车辆乱停带来隐患 绿地“斑秃”地锁遍地
位于朝阳门附近的工体西里小区建于上世纪90年代,如同其他老旧小区一样,院内各类车辆乱停乱放现象曾经十分严重。在这里工作了十多年的吉庆里社区党委书记徐爱民对此深感头疼,“小区一进门的消防通道原本就很窄,宽度只容一车通过,可之前还长期处在占压状态,路上随便堆些建筑垃圾,或是停个老年代步车、快递车就会被堵上,给小区居民的安全带来巨大隐患。”
回想起由此引发的悲剧,徐爱民至今仍觉得痛心不已,“里面这栋楼上有居民曾经突发心脏病,叫来了救护车,却因为通道受阻,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后来没能抢救过来。”
此外,小区里无处不在的自行车也始终是徐爱民的一大心病,“院里有不少出租户,过段时间人走了,车子留下来,久而久之就成了‘僵尸自行车’,既影响美观,又浪费空间。”
即使是常住居民的自行车,同样存在棘手的问题。“过去有车棚,但主要靠人看着。”徐爱民表示,由于看车人连吃带住都在那里,常常出现私搭乱建,还有许多堆物堆料,稍有不慎就可能着火。
相距不远的天福园小区,建成年代更加久远,状况也格外堪忧。“前些年,院子里虽说有个花亭子,可年久失修,堆满了废旧自行车和破沙发,装修垃圾隔三差五就积成小山,仅有的绿地也成了‘斑秃’。”回忆起曾经的小区环境,天福园社区党委书记汪学银连连摆手,“因为当初没有规划停车位,居民陆续私装地锁,弄得到处都是,毫无章法。”
“这些是老旧小区普遍存在的顽疾,之前我们也采取过一些办法,但往往是单一式、碎片化的,缺乏整体设计,成效不太明显。”朝外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孙伟表示,相比之下,全要素小区建设更加系统,“从去年起,将吉庆里社区和天福园社区作为试点单位,按照‘十有十无’标准,逐项查找短板漏洞,邀请专家进行统筹规划,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和市场驱动,解决小区设施老化、功能缺失、服务缺位等难题。”
改造
车棚、门禁智能化升级 小区花园重焕生机
在吉庆里社区,改造行动从清理废旧自行车开始。“我们号召居民进行‘物物置换’,用闲置的自行车兑换绿植、卷纸等生活用品,活动很受大家欢迎。对于那些长期无主的‘僵尸自行车’,志愿者统一清理,腾出不少空间。”徐爱民表示,去年启动以来,社区已清理七百多辆废旧自行车,这些空间可以用来停放老年代步车,从而杜绝以往代步车占用消防通道或小区花园的现象。
通过居民协商,制定公约,社区与物业合作将消防通道彻底打通,并派专人值守,确保再无占道情况。空出来的小区花园经过美化,也重新焕发生机。每次路过,看到老人在亭子里说笑,孩子们在绿树下玩耍,徐爱民都倍感欣慰,“在老旧小区,改造往往是环环相扣的系统工程,而全要素小区建设恰恰是从全局出发,用个个击破的办法,解决了一连串老大难问题。”
针对小区里“在岗”自行车丢失率高的问题,吉庆里社区也积极采取措施,与阿凡骑网络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联手,对原有车棚进行全面整改。
如今,车棚内新铺的水泥地上用亮黄色油漆刷上了停车线和停车序号,每个车位对应的墙上则安装了充电用的插座。“所有登记存车的居民都会领到一张智能卡,刷卡后才能进入车棚。每辆自行车、电动车也都装上芯片,保证‘一车一卡’。如果推别人的车出门,系统会立即启动锁门、报警装置。”据徐爱民介绍,新的智能车棚不再需要专人看管,避免了不必要的消防隐患。这样一来,不仅降低丢车风险,也让电动车的充电更加安全。“过去,一些居民在楼道里充电,一充就是一整夜,极易引发火灾。而在智能车棚里,充电前可以设定金额,充完自动断电。”
同时进行智能化升级的还有小区里的门禁。“居民录入身份证信息以后,不仅能像过去一样用门禁卡开门,还可以刷身份证、用手机应用或二维码。”徐爱民举例称,比如老人如果忘带钥匙,子女也能帮忙在手机上打开,家里来客人的话,也可以给对方发二维码进门。
类似工作同样在天福园社区渐次推开。除了智能快递柜、自助售餐机、废品回收机等智能终端相继落地以外,这里的环境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街道和朝阳区绿化一队的帮助下,我们对小区里的绿地进行了彻底翻修,种植大量应季花木,又拆掉废弃的水泥墩子,建起了供居民休闲用的亭子。”不过,对汪学银来说,更大的工程在于地锁的拆除,“毕竟涉及住户的利益,需要挨家挨户做工作,拆了以后还要有人管,自管会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在院内停车秩序井然。”
提升
邻里守望结对帮扶 推进“互联网+社区”服务
作为典型的老龄化社区,吉庆里社区单单是8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三百多人,其中,还有不少空巢、孤寡和残疾老人。在党员“一帮一”结对帮扶基础上,社区成立“邻里情”守望服务队,现在已有队员55人,受助居民一百多人。
“有的儿女常年在国外,老人发病后,往往是帮扶对象先发现,一路跟到抢救室。”提起“邻里情”,工体西里小区自管会主任范小伶不禁感慨,“如果没有这支队伍,一些老人很可能没办法第一时间获救。”
守望服务队第三分队长张云芳对此深有体会,“之前冬至,我们本来打算给帮扶的独居老人送饺子,结果敲门以后,只听屋里应声,就是不见开门。后来把片儿警找来,开门后才发现,老人身上几乎没穿衣服,在地上动弹不得。如果没被及时救出,后果不堪设想。”
尽管今年已经76岁,但工体西里1号楼楼长王秀珍仍然是守望服务队的队员之一。平日里,她总要为这位女儿在国外的86岁老人送去日常用品。
参加志愿服务之余,王秀珍还是社区里手工编织队的骨干成员,“一开始,我们只是希望让那些闷在家里的老人能够走出来,互相交流交流,后来得益于‘社区创享计划’,队伍越来越壮大,大家就琢磨着做点更有意义的事,把编织好的帽子送给空巢、残疾老人。”王秀珍表示,如今编织队已有50人,基本都是60岁到80岁的老人,“过去互相不认识,现在都是熟人,邻里关系也更融洽了。”
提到邻里关系的改善,吉庆里8号楼楼长、自管会主任赵雅文感触颇深,“之前没有公共空间,大家没机会聚到一起活动,自从成立了自管会,有了议事厅,现在越来越热闹。别看只有不到20平方米,居民也能在里面进行手工编织、给空巢老人过生日,俨然成了多功能厅。”
在天福园社区,“互联网+社区”服务的推进也在提升着居民的幸福感。“借助‘国安社区’网络平台,把线上服务和线下服务连接起来,为居民提供一站式居家服务,使得智能惠民水平得到有效提升。”汪学银表示,天福园社区还与日坛晶华14家“六小门店”建立服务联盟,成立了“晶福壹家”服务队,为居民提供“优先、优质、优惠”服务,“每个月,会在固定时间为居民安排义务理发,药品也可以打个电话就送上门,尽可能满足居民的日常需求。”
本报记者 宗媛媛 文并摄
部分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原标题:为老旧小区改造开出新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