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6日报.jpg w.png 0626京郊.jpg 0626晨报.jpg 0626商报.jpg x.png wz.jpg yy.png sdjsb.png U020160203609996595816.jpg xwyxz.png U020160203615056483362.jpg dxs.png
2018-06-26 08:30:07北京日报
推动新老城区融合 城市副中心要告别城市病
发布时间:2018-06-26 08:30:07 文章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记者 陈雪柠 网络编辑:康琪雪

  绿色出行比例达到80%、千人养老机构床位数达到9.5张、人均公共体育用地面积达到0.7平方米……今天,《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草案现场公告展正式向公众开放,迎接市民预约参观。

  城市副中心规划围绕以人民为中心,逐步形成了“美丽家园”的概念。这里的路网对行人和骑车人更友好,连续舒适的林荫路可以抵挡夏日的艳阳;从家步行5分钟到达便民服务点,15分钟到达家园中心,内部公共交通通勤时间在30分钟以内。小径鸟语花香、景观四季分明、游人流连忘返、群众幸福乐享。以组团、家园为单元,城市副中心未来将建设成没有城市病的城区。

 

  昨天,北京市规划展览馆展厅内,参观者在《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草案现场公告展展板前驻足观看。展览今日正式迎接市民预约参观。本报记者 武亦彬摄

 

  关键词:多组团

  36个家园规划美好生活

  城市副中心规划范围为原通州新城规划建设区,总面积约155平方公里,与外围拓展区覆盖通州全区约906平方公里。2017年2月通州区五项普查数据显示,全区常住人口约144万人,其中城市副中心约86万人。综合考虑城市副中心现状人口规模、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等因素,规划承接中心城区40万至50万常住人口疏解的任务。

  在这样一片广阔的城区里,如何更好地满足居民的居住、就业、医疗等需求?规划师们颇具心思,设计了12个民生共享组团和36个美丽家园的“多组团”结构。

  36个家园就是36个街区。每个街区都将设置一处家园中心,将部分公共设施适当集中设置、混合设置。今后,市民中心—组团中心—家园中心—便民服务点构成的公共服务体系,将让居民从家步行5分钟可以到达便民服务点,享受便民商业、小微绿地、儿童游戏、老年看护等公共服务;步行15分钟到达家园中心,就近满足教育、文化、医疗等需求,实现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全覆盖。

  蓝绿交织将成为城市副中心的底色。规划显示,城市副中心将贯通约163公里连续滨水岸线,将超过1/4面积、约40平方公里滨水空间打造成生态化、人性化的活力地区。同时,建设17处面积10公顷以上的大型公园,重点规划建设面积约11.2平方公里的城市绿心,建成大尺度城市森林公园。

  关键词:密路网

  绿色出行比例达80%

  路网密度过低,主次干路尺度过宽,封闭管理的小区过多……传统的“宽马路、大路网”导致城市道路微循环系统不发达,极易造成交通拥堵。大量车流与行人、骑车人会集,不仅容易造成安全隐患,也影响出行体验。

  打通“毛细血管”后,城市干道将重点保障交通功能,街区道路重点满足生活出行。新建地区街区尺度控制在150至200米,实现路网密、节点通、快慢有序。到2035年,城市副中心集中建设区路网密度超过8公里/平方公里。

  在绿色出行层面,城市副中心将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由以车为本转变为以人为本,构建不依赖小汽车出行的绿色交通系统,绿色出行比例达到80%。在此基础上,将打造连续舒适的林荫路步行系统,实现街区道路100%林荫化。不再担心狭窄的车道被占,不必忍受夏天太阳的暴晒,城市副中心对行人和骑车人更友好。

  轨道交通引导城市发展的理念将在城市副中心推行,实现居住区与重点功能区之间轨道一次换乘即可到达,内部公共交通通勤时间控制在30分钟以内。

  关键词:促民生

  加强教育等六大民生保障

  “住房”二字牵动千家万户。规划提出,将坚持住有所居、居有所安的住房体系,健全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增强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以职住平衡为导向,城市副中心将新增住房约18万套,适当提高以公租房为主的保障性住房和以共有产权房为主的政策性住房比例,动态调节住房供给,实现住房供需平衡、职住就近平衡。

  城市副中心公共服务水平的现状与中心城区相比,有些方面仍存在很大差距。因此,规划加强了教育、医疗、养老、体育、文化等方面的公共服务配套水平和配套建设,基本满足幼有所学、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弱有所扶、住有所居六个方面的民生保障服务体系。

  城市副中心还将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提高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能力,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覆盖率和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回收利用率达到45%。

  除了新建区,城市副中心现有的老城区也将不断蜕变。规划将城市副中心12个民生共享组团划分为更新改造、城乡统筹、创新示范3种类型,推动新老城区空间、功能、社会深度融合。老城区将做好城市修补和生态修复,实现新老城区水网、绿网、路网内畅外联、互联互通。为老旧小区增补小微绿地,推进停车位改造和市政设施扩容。

  专家说

  形成有机的空间支撑体系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杜立群:区别于以往规划通过交通干道划分组团,本次城市副中心规划用“蓝绿”公共空间把组团组织起来。在不同组团之间,通过设施服务环把12个组团联系起来,把公共服务、交通、地铁线组织在一起,形成一个非常有机的、高质量的空间支撑体系。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院长 胡洁:沿着六环和一般的主要道路两边,规划留出生态绿带的空间,道路两侧的生态保护绿带都是连续性的。我们还为六环大概布置了10个重要的节点,每个重要节点都有大树、植物、绿色空间、遮荫亭、咖啡厅、服务室等,都是成套的。这些服务点结合起来,不光满足人的使用的舒适度,同时要满足生物多样性、动物迁徙等功能。

  半城清亮 半城温暖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院长 恽爽:城市副中心的“一带、一轴”交会点,我们希望能够成为未来特别重要的一个城市客厅——展示城市副中心风貌的一个集聚点,因为它北侧有城市副中心站和新的行政办公区,南侧有城市绿心和新建的公共文化建筑群,包括剧院、博物馆、图书馆等,这都是能够体现城市副中心新的城市风貌和城市气质的建筑,希望给大家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宋建明:城市副中心的主旋律把整个城市看成一个凝固的交响乐,我们可以看到它首先有一个大的定位,是清雅的、蓝绿交织的。这里有8个字来定位,水彩清韵,朴雅相融。城市意境是半城清亮、半城温暖。温暖这个部分都是在建材这个角度,那么清新的部分,基本上是留给大自然的,留下了城市发展的空白,这也是这个主旋律里的一个亮点。

  不依赖小汽车出行值得推广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 尹稚:在北京生活的人都经历过长距离交通,每个人上班开40分钟车,就很幸福了。而规划中的半小时、15分钟的生活圈,基本上可以满足日常就业、居住、消费、娱乐等绝大部分需求。把这个时间减下来以后,生活质量完全会发生变化,有更多的时间陪家人、有更多的时间做你喜欢的事情。

  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郭继孚:城市副中心规划提出不依赖小汽车也能够便利出行的交通理念,我觉得值得我们全国的其他城市来借鉴。在规划的主导思想上,在这个城市当中,人是第一位的。我们要适度地发展小汽车,让市民出行依赖于更加绿色的、高效的方式,更便捷、更舒适、更宜人。

 

    原标题:城市副中心要告别城市病

相关文档
精彩图集
419982617.jpg
微信图片_20180131171254.jpg
微信图片_20180131155438.jpg

北京日报新闻热线:65591515 北京晚报新闻热线:85202188 广告刊登(声明公告类):85201100 北京日报网热线:85202099

京ICP备16035741号 京新网备2010001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02440037号 北京晚报读者俱乐部服务热线:52175777

北京日报社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举报热线:85201234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京报集团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