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jpg 0411晚报.jpg jj.jpg c.jpg s.jpg x.png 0329文摘.jpg yy.png sdjsb.png U020160203609996595816.jpg xwyxz.png U020160203615056483362.jpg dxs.png
2018-04-12 08:36:48北京晨报网
脊髓受伤者登上灯箱封面 仨小伙勇于展示自我
发布时间:2018-04-12 08:36:48 文章来源:北京晨报网 网络编辑:李亚敏

  三里屯广场昨天竖起三座艺术装饰灯箱。灯箱的另一面是三位年轻人的笑脸照片,他们坐在轮椅上,各自手中拿着曾经挚爱的小号、电影放映机和摩托头盔。残疾人如此大胆、阳光地把自己展现在公共设施中还是第一次。每年我国有5万到8万人因车祸、工伤、运动而脊髓受伤,人数居世界第一。他们与轮椅为伴,更多人与世隔绝。“北京新起点公益基金会”通过这三个别出心裁的艺术灯箱告诉人们,轮椅上也可以有快乐人生,从而鼓励脊髓受伤的市民积极重返社会生活。

  以艺术灯箱为背景,三位“椅友”与市民合影。

  艺术灯箱讲述脊髓受伤者的故事。   

  7天成功摆脱父母帮助

  31岁的小号手孙晓阳,北京人,9年前,差4个月大学毕业的他带着女友开车去雁栖湖,途中因驾驶室内的二氧化碳超标,稀里糊涂地就出了车祸,脖子以下全部失去知觉。

  潘逸飞是制片人,同样31岁,同样是北京人,2015年带着自己的团队完成拍摄任务,因疲劳驾驶在京藏高速路上冲下山坡,导致脊柱受伤。

  “瘫痪这事,爹妈真帮不上忙,而且很可能造成二次伤害,最好的办法就是老伤友帮助新伤友。比如怎么换尿不湿,怎么穿脱衣裤,怎么把自己从轮椅上挪到床上。”孙晓阳说,他有5年没出过家门。两年前知道了有个“新起点”,都是“前辈”教“后辈”如何照顾自己,旨在摆脱父母家人的帮助。“我只用了一周时间就摆脱了我妈——生活可以自理了。”孙晓阳说。

  脊髓受伤者的生活训练营

  在摆脱父母的帮助后,两个年轻人很快融入社会。不可思议的是,“瘫痪了”这件天大的事几乎没有耽误潘逸飞的生活。2017年,受伤不过两年,他就用了106天“骑行”12个城市、5800公里,打破了吉尼斯轮椅行的世界纪录,而这一切又被他拍成了纪录片。潘逸飞说:“我几乎没怎么耽误,受伤9个月,就打听到有这么个基金会。”

  而1.87米的孙晓阳最讨厌人家说他胖,“别哪壶不开提哪壶啊”。他虽然是小号演奏者,拥有9级证书,但大学专业是旅游管理,“打小喜欢运动,爱旅游,当时就觉得有了导游证,去什么景点都不要票;结果,现在拿着残疾证,依然是去什么景点都不要票——我把这叫‘殊路同归’”。

  39岁的李炳楠是摩托赛车手,大连人。2001年,时年22岁的他比赛出现意外,导致瘫痪。2016年在爱心人士的帮助下,他和小伙伴一起成立了北京新起点公益基金会,说得通俗点,这个基金会就是“脊髓受伤者的重建生活训练营”,目的只有一个——离不开轮椅也能重返社会。

  曾经两小时40分钟打不到车

  在“新起点”,通过残联购买服务、参加公益活动等,三个年轻人都可以自食其力,而且承担了“社会无障碍考察”的项目,目前已完成地铁无障碍、酒店无障碍、公园无障碍的考察,今年还将推出机动车无障碍考察。

  对于把自己的故事印在灯箱上在公共场合进行宣传,潘逸飞说,“如果我不知道有这个基金会,我也会困在家中,整天为大小便失禁而发愁。我曾经有过长达2小时40分钟打不到车的经历,也曾经被父母推着轮椅坐地铁,我父亲以为用力推,就可以克服车与站台的缝隙,造成的结果就是轮椅在站台上,我已经进车里了……其实,我们几个人走出来,只是为了让更多的脊髓受伤者有机会走出来。”

  北京晨报首席记者 崔红 文并摄

    (原标题:脊髓受伤者登上灯箱封面)

相关文档
精彩图集
419982617.jpg
微信图片_20180131171254.jpg
微信图片_20180131155438.jpg

北京日报新闻热线:65591515 北京晚报新闻热线:85202188 广告刊登(声明公告类):85201100 北京日报网热线:85202099

京ICP备16035741号 京新网备2010001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02440037号 北京晚报读者俱乐部服务热线:52175777

北京日报社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举报热线:85201234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京报集团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