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高健
早晨的风,带着寒意,但王崇德老人深吸一口气,感觉整个人都焕然一新。他习惯地从弘慈巷街头、那古色古香的大影壁墙前开始走起。
“这里以前是个商铺,街两边都是乱停的汽车,一走进弘慈巷,就让人心里堵得慌。现在敞亮了、有序了,我就想多看看。”王崇德紧了紧蓝色的马甲,后背上印着“德胜街道环境志愿者”。
在这里住了大半辈子的王崇德,对弘慈巷有着特别的感情。“全长350多米的弘慈巷,原本有40多家商户,这些商铺都存在开墙打洞的乱象。货车占道、快递车乱停乱放、交通拥堵、噪音扰民……把附近居民烦透了。”王崇德边说,边用夹子夹起了地上的一个烟头,扔进路边的果皮箱里,这个小动作是他每天作为背街小巷环境志愿者形成的习惯。
王崇德回忆,最初志愿者工作得不到理解,劝司机别乱停车,经常会吵起来,有时为了找到车主,得打上半个多小时的电话。“其实只要坚持,最后都能互相理解,毕竟车主大都是附近的邻居。”如今即使在早晚高峰,弘慈巷也很少出现拥堵,在王崇德看来,硬件上是街巷中间加装了隔离护栏,新划了非机动车停车位、残疾人停车位……但关键还是“软件”,是车主们都理解了志愿者的工作,享受到了有序文明环境带来的幸福。
“你看,便道上这面‘德文化墙’,展示了从德外到德胜的历史变革,反映了‘源于德,终致胜’的德胜理念……”话没说完,王崇德忽然加快了脚步,原来一个小伙子把共享单车随意停在了小区门口。
“小伙子,这车你还骑吗?不骑的话,你看,往前一点就有停车区。要是一会儿还骑,大爷就在这给你看会儿。”听完王崇德的一番话,小伙子脸有些红,搬起车,挪到了停车区里,还特别注意和其他自行车摆齐。
“其实只要一句话,有时就能激活人们心中的文明意识。”这是王崇德作为一名背街小巷环境志愿者的心得。
下午,不远处的双旗杆胡同,志愿者张佳正忙着指挥交通。
虽然双旗杆胡同只有300米,但这里有一所小学和一所幼儿园,路两侧的商户也有小一百家,比弘慈巷更加热闹。
快到下午3点半了,张佳在志愿者团队群里发了一条语音:学校快放学了,老李一定别放无关的车进来;王姐,和我到学校门口集合。
学校门口,一些家长已经守在这里准备接孩子放学,但他们都非常自觉地把机动车停在南侧、代步车停在北侧,这是张佳和家长们的“约定”——本来双旗杆胡同不能停车,但为了方便家长接送孩子,可以在上下学时段临时停车,但要有序停放,这样才能避免拥堵。
张佳站在路中间,摆出了交警的架势,指挥着来往车辆,另一名志愿者则保护着孩子尽快上车。从放学铃响起到胡同恢复平静,整个过程也就半个小时。
如今,共有730名志愿者为德胜地区56条背街小巷服务。这个数字,连提出在背街小巷引入志愿服务的倡议者、德胜街道城管科副科长杨军剑也没想到。
“开墙打洞整治让街巷恢复了原貌,但乱堆乱放、占道经营等陋习还在。我就想,通过专人引导,让街巷先整齐文明起来,大家才愿意共同保持,陋习也会慢慢改变。”去年年底,杨军剑主动联系绿色啄木鸟志愿者团队,希望借用优秀志愿者的外力,给像双旗杆胡同这样的背街小巷打一针“强心剂”。
一开始,只有三名志愿者参与到街道治理,但他们认真负责,附近居民深受感动。谁都不愿意再回到脏乱差的环境,于是大家自发加入,志愿者团队迅速扩大起来。
“各方面制度也健全了起来。”杨军剑说,现在每名志愿者都知道自己承担着“十项任务”,归纳起来就是“十劝”:劝阻乱停车并码放自行车;劝阻乱倒垃圾,协助捡拾垃圾;劝导乱堆乱放;劝阻私装地锁;劝导主人清理宠物粪便;劝阻非法张贴小广告;劝阻沿街晾晒衣服;劝离占道经营;劝导监督商户门前三包等等。志愿者们有了这“十劝”法宝,每天都有忙不完的活儿,对发现的问题拍照“取证”,建立台账,有些问题志愿者自己动手解决,有些还要上报到街道汇总处理,天天如此,风雨无阻。
(原标题:德胜地区背街小巷有了环境志愿者)